登录  
 加关注
查看详情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日志

 
 
关于我

蒙名道日那,汉意东方,又非常喜欢东方第一圣人老子的道学, 于是自称东方老道。姓名包海山,诗曰: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 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中国学视野下的海峡两岸地方学研究(3)  

2017-10-05 19:23:49|  分类: 中国地方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国学视野下的海峡两岸地方学研究(3)
                                                  包海山
            二、同一个平台:互联网+地方学研究
            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的自身自然与整个宇宙自然一样,都是由物质、信息、能量组成的。从人的自身自然来看,躯体是物质,思维是信息,而躯体和思维的运动都具有生命能量。人的思维信息,与人的头脑的物质结构具有可分离性,即个体的思想意识可以离开个体头脑,在社会“公共大脑”得到传播、传承甚至重组、创新。也正因为如此,才使人类科学文化能够穿越时空“按几何级数”增长,而互联网为此提供了新的条件,开辟了新的天地。虽然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但毕竟是一个新的世界,可以传递和调控信息机构,可以转化为物质和能量,毕竟思维支配行为,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通过调控思维的信息结构来实现的。
            学者认为,信息有多种类型。从无机界、生物界,到人类的思维和活动,分别存在着自然信息、生物信息、观念信息,以及作为观念信息外化和物化的文化和技术信息。信息的传播和交融需要能量流动,信息的形成和存在需要物质载体。人的意识中所包含的观念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依靠人脑的信息反映功能,把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与自身信息予以融汇来加工的产物。在这里实现了由自然信息向观念信息的转换和质变,最终可以通过情感和智慧的外化来体现出它的物质能量
             人们都有思维,而有些思维成为过眼云烟,有些思维汇集为具有生命活力的科学文化,这主要取决于思维与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接近和融合的程度。老子认为,“”作为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作为能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即自然法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相同的客观存在,而当人的思维发现、认识、遵循自然法则并且与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时,便成为人的灵魂即以揭示自然法则的科学文化的形式得以永恒。
             恩格斯指出:“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他认为,物质形态的躯体的“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成分,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而信息形态的思维“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本原,或多或少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当人的思维发现、认识、遵循并与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时,它就会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够理解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人们在现实社会的物理空间或许很难感悟到这些,而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却能够真切地感应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的文化灵魂,能够找到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具体路径。由此可见互联网的无限魅力所在,而理解了互联网的这种无限魅力,互联网+地方学研究就有了新的深刻内涵。
       自从在草根网建立了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以来,在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上,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草根网三方第一次以座谈会的形式共同探讨“互联网+地方学研究”,也是在地方学研究中第一次有互联网界专业人员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地方学研究有同一个主题,而草根网提供了同一个互联网平台,为地方学研究者和草根网博主这两个群体的互惠互利、同创共享奠定了基础。正所谓“高手在民间”。每个草根网博主都生活在某个地方,能够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很多地方都有地方学研究结构,需要汇集草根网博主们的创新智慧。地方学研究并不局限于某个地方,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综合性、系统性的本质,恰恰要打破局限性、片面性、狭隘性。互联网思维以及草根网博主参与地方学研究,有利于打破某种思维定势和自封格局。
       地方学研究有三个特性,即地域的稳定性、人员的流动性、科学内涵的普遍性。大陆与台湾岛的地理位置是相对稳定的,两岸各地所研究探讨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目前只是人员流动有一定的局限,而互联网能够打破这种局限。在互联网时代,学术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型。一是数据资料占有方式的转型。在大数据时代,大部分数据已经数字化,并迁移到互联网上,并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巨量数据。二是研究组织方式的转型。专家学者的地域和“单位”印记被淡化,研究者合作的主要壁垒逐渐被打破,人们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观点、判断和预测。专家学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的便利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会变得很单纯,目的就是一个,探索真理。三是研究主体角色的转型。可以根据同一个研究主题,在同一个互联网平台,志同道合的人们可以自由便捷地形成同创共享的合作团队。例如草根网就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团队——草野思想库。好处是快速灵活,不以“单位”养人,没有“单位”成本,信息高度透明,智库的选择余地非常宽泛,通过网络平台找到所需的研究专家。草根网可以建立地方学研究大数据系统,很多问题先经过大数据系统的筛选,可以简化为事实判断题,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才。中国地大物博,人才众多,足以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理论和智力支持,特别是在中国学视野下。
       任何事物都是分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在万事万物最终都道法自然的演进过程中,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地方学的构建与去学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每个地方来说,构建综合性系统性的地方学是新的学科,而对于构建中国学来说,地方学的构建就是一个去学科的过程。这是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草野思想库理事会副理事长、草根网地方学研究负责人
  评论这张
 
阅读(165)|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