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内蒙古学”的思考
包海山
由北京学研究所值编、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编辑出版的《地方学研究信息》,2016年第4期发表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包海山的文章《关于中国地方学研究协同发展的设想》: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并且主持,近两年与相关研究团体共同开展《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和《中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研究》课题,促进中国地方学系统性融合发展。“设想”得到相关研究团体的积极响应,广州学研究者梁达平认为“这一设想反映了普遍的心声”,顺应了发展规律。
2017年9月,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15周年之际,将举办“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会后编辑出版《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目前收到北京学、上海学、广州学、杭州学、山西晋学、广西桂学、敦煌学、西夏学、西域学、闽南学、泉州学、扬州学、大冶学、鄂尔多斯学等20多个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团体的相关论文。我们在理解地方学研究的三个特性即地域的稳定性、人员的流动性、学科内涵的普遍性基础上,努力从三个方面促进中国地方学系统性融合发展。
作为地方学研究者,作为内蒙古人,当我们开展《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时,必然会思考:会不会出现“内蒙古学”,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出现?我们相信,这也会引发内蒙古学术界以及社会大众的思考。
总的来说,“内蒙古学”必然会出现,这是系统性研究内蒙古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所决定的。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出现?我们觉得全国各地方学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给予我们很多启发。例如,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广西桂学研究会和扬州学研究中心的经验。
广西桂学研究会于2010年在南宁成立,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成立的第一个自治区级的地方学研究会。广西桂学研究会是由全区高等院校、社科联、社科院、民族研究院、文化界和各行业的研究专家以及在本团体业务领域内成就显著,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研究专家自愿组成的全区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一个集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研究领域为一体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学术团体。广西有壮族学,广西桂学把壮族学等多民族文化以及各行各业多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
扬州学研究者邱正峰认为:随着全国性地方文化研究的全面复兴,地方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越来越显露出重要的价值。自2005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牵头发起成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并召开首届全国性地方学研讨会后,地方学研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形成新的研究局面。2016年,扬州着手筹备成立扬州学研究中心。市委宣传部批示:地方学是一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起到新型智库的重要作用。市社科联也支持尽快成立扬州学研究中心。经过一年多努力,2017年6月,由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牵头,联合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扬州市文化研究会、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广陵书社、扬州市图书馆、中国名城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扬州学研究中心”。
广西是先成立桂学研究会,再去整合全区各业务领域内成就显著的团体,而扬州是有社会影响力的各团体联合,共同发起成立扬州学研究中心。两种路径,各有所长,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内蒙古学”的构建需要内蒙古地方文化研究团体以及各个行业协会等形成合力,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因此,我们共同开展“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时,特别邀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团体参与,例如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内蒙古鄂伦春民族研究会、内蒙古俄罗斯民族研究会、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中心、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赤峰企业文化协会等。
文化研究、特别是学术研究,与新型智库建设密切相关。上海社科院胡键研究员在《学术思想是智库的灵魂》中认为,学术与智库,是鸟之两翼。只有当学术与智库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之时,学术与智库就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境界。这样的智库才能成为国家真正意义的智库,在灵魂的统领下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战略性智库。当前大多数智库仅仅是对具体问题提供一种应对之策,而不是从战略上提出某种深远而持久的战略理论。政府的功利倾向也迫使智库紧跟形势去思考现实中具体问题的应对之策,而难以对热点问题进行理论的冷思考,更难以从长远来构建一种战略理论。智库不是要淡化学术研究,而是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智库为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只有这种有深厚理论底蕴的智库才是有灵魂的智库,才是智慧之库。
内蒙古需要有灵魂的新型智库,而前提是要有系统性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有效整合全区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智慧和能力,共同构建系统性的“内蒙古学”学科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为各盟市以及各行各业提供高效而系统性的理论和智力支持,这应该是全区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等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