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日志

 
 
关于我

蒙名道日那,汉意东方,又非常喜欢东方第一圣人老子的道学, 于是自称东方老道。姓名包海山,诗曰: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 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鄂尔多斯学走进网络  

2017-03-11 18:18:37|  分类: 讲好传奇故事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鄂尔多斯学走进网络
                                              包海山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2017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一体两翼”的结构体系和“三个走进”的具体路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应用,这是“一体”即总体。那么,在哪里构建和应用鄂尔多斯学?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领域:一是网络世界,二是现实社会,这是“两翼”。就目前发展阶段而言,“鄂尔多斯学”这个总体,一方面走进网络,另一方面走进大学、走进基层,这“三个走进”是具体路径。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互联网与学科建设
            我们所说的走进网络,是走进互联网,即走进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大广域网。我们的“三个走进”,其效率最高、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走进互联网。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走进大学、走进基层;换句话说,我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同时走进无数所大学、无数个基层,只要我们真的能够构建起值得走进大学和基层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也是创建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的初心。一方面,只有构建了“鄂尔多斯学”,才能谈得上“两翼”和“三个走进”;另一方面,借助“两翼”和“三个走进”,可以有效推进“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
            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走进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都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学术产生,是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趋势和优势所在,我们需要顺势而为。上海社会科学院胡键研究员互联网在重组人类思维互联网+学术生产等文章,使我们对互联网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有了更多的理解。
            从思维方式和思维空间来看互联网世界完全是人类思维想象出来的另一个空间,而把人类思维与虚拟空间连接起来的则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是无限宏观的思维,同时又与无限微观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互联网时代,你想象世界有多大,它就有多大;你想象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就会是怎样的。思维建构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同样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反过来又为我们的思维提供了更大更奇妙的想象空间。面对互联网,原来现实空间的思维可能都成为新思维的障碍因此,要构建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的思维。为此我们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勇敢地把原有的思维归零传统的思维只是以物理空间为思维活动的对象这种思维永远不能与互联网合拍更无法与互联网时代接轨。只有归零,我们的头脑才能接纳一个全新的世界
            思维有两种特性:一是个体思维的局限性、短暂性,二是群体思维的扩展性、延续性。“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未来还有无限大的发展空间。恩格斯认为,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种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的思维问题有了一个穿越时空、无限汇集、有效整合的平台。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以信息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科学文化即人的内在灵魂,可以离开母体即个体头脑,在社会“公共大脑”得到世代积累、传承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者为友”。而互联网为此创建了更具体便捷的路径和平台
            从互联网+学术生产的角度来看,胡健认为,在互联网前时代,学术生产被认为是剪刀+浆糊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个体的手工作坊。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学术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其一选题方式的改变。在互联网条件下,选题不再靠阅读的深度,而在于浏览的广度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学术数据库任何研究者都可以尽可能地浏览到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阅读的深度是通过有限的资料来形成自己的思想的而互联网条件下浏览的广度是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浏览来避免重复研究以体现选题的创新性。其二支撑平台的改变各种搜索引擎能把研究者带到任何一个数据库中就能够获得研究者想要的东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术生产这样的平台是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技术平台。因在这样的平台上学术生产变得轻松、省时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而不是在跑图书馆的路上其三储存资料的改变。研究者只要打开电脑通过浏览学术信息,对有用的文献、可能有用的文献进行分类下载可以储存在电脑中,储存在移动硬盘中,也可以储存在云盘上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使用,从而使研究工作随时随地进行而且绝不会受累于资料搬迁的苦恼和储存空间的苦恼其四研究思维的改变。在互联网条件下海量的文献决定了研究者从一开始就是“大思维”由于掌握的文献相对比较全而且没有封闭性,研究者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完全处于同一水平上。因此这种“大思维”之下的研究才真正体现其研究的创新性
            就构建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而言,最大的平台一定是互联网。只有在互联网平台,我们才有可能自由、便捷、广泛汇集智力资源、整合人类智慧,从而构建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新的学科知识体系。
            2、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
           人类社会以及整个宇宙自然,都是由信息结构、物质结构和能量运动组成的,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通过调控思维的信息结构来支配和顺应物质结构和能量运动的过程。当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时,相对来说,网络世界玩的是信息结构,一切可以信息化的思想观念、科学文化等都可以融入网络世界;而现实社会面对的是物质结构能量运动,以及在信息结构的调控中的发展变化。
            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的。从其独立性来看,一方面,可以没有网络世界,曾经也不存在网络世界,但是现实社会依然客观存在;另一方面,网络世界里的思想观念、科学文化具有可分离性,即可以离开它的创造者,穿越时空,独立存在。从其相关性来看,一方面,尽管科学文化可以穿越时空独立存在,但终究都是某个特定现实社会的产物,包括网络世界本身也是现实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网络世界里的科学文化,只有当现实社会的人们所认知和应用时,它才是具有实质意义的科学文化。
            鄂尔多斯学走进网络,主要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在更大的社会范围、更广的思维空间,汇集智力资源、整合人类智慧,来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但最终目的还是为现实社会发展服务。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思维是天下之至柔的无形、有质的信息结构,它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可以移入个体头脑并穿越群体头脑,从而调控和支配社会行为天下之理一样,人间天道相同,因此以无形的信息形态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自然法则的科学文化,不受门户窗牖阻隔它具有穿越时空的传承性、间接性、扩散性、创造性、共享性,因此“不出户”、“不窥牖”,就可以“知天下”、“见天道”这些在网络世界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网络世界的强大力量,来源于个人智慧凝聚为群体智慧。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观念的东西可以移入人的头脑,并且可以在头脑中改造物质的东西;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这是思维和行为彼此协调和互动的系统工程。所谓只有想不到的,而没有做不到的事业的成功,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成功,关键是要培养事业成功之前就“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观念的东西不仅可以移入人的头脑,而且为观念的东西移入、交流、互动、重组、生成、创新开辟了新的天地即网络世界,由此可以构建社会“公共大脑”,并且由社会“公共大脑”协调社会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互联网最神奇的地方所在,也是鄂尔多斯学走进网络的方向所在。
            (本文为《讲好鄂尔多斯传奇故事》之二十八
  评论这张
 
阅读(161)| 评论(1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