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日志

 
 
关于我

蒙名道日那,汉意东方,又非常喜欢东方第一圣人老子的道学, 于是自称东方老道。姓名包海山,诗曰: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 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浅析地方学研究的硬件建设 ——以泉州学为例(李元强)  

2016-07-01 17:21:49|  分类: 中国地方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浅析地方学研究的硬件建设

——以泉州学为例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视,各地地方学研究也随之掀起一股热潮,如火如荼,渐成星火燎原之势。据悉,目前各地方学研究机构已达30余家,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屈指可数的数家地方学研究机构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随着地方学研究的兴起,地方学研究的硬件建设也摆上议事日程。泉州学研究所,作为福建省内九地(市)唯一一家以城市命名的在编地方学研究机构,其首创之功,对于今后省内及省外的相关地方学研究机构的硬件建设都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影响较为深远。

           关键词:地方学  泉州学研究   硬件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地方学研究方兴未艾,渐成星火燎原之势。2008年11月1日,在北京科技活动中心召开的“地方文化与地方学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地方学研究机构已达30余家,参会的专家、学者达百余人,渐成学术界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屈指可数的数家地方学研究机构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学”就是学科、学问。“地方学”就是研究地方文化或区域文化的一种学科或学问的综合。所谓地方学就是某一个地域或区域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对该地域或该区域文化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归纳,使该文化成为有系统、有体系、有理论的一种学科或学问。形成地方学要具备几个要素:从研究对象而言,所研究的地方文化历史以来自成系统,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时间跨度;从研究队伍而言,要有一支一定数量的,老中青搭配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研究队伍;从组织机构而言,要有地方政府的支持,要有必备的办公场所和研究经费,有学科带头人;从研究手段而言,要具备必须的办公设备、图书资料和研究方法等;从研究目的而言,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要服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学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地方学的理论构建还在探索之中。

   就“泉州学”而言,是一门“以泉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它既是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丰厚历史内涵的一门地方性学科,也是弘扬泉州文化的重要学术平台,更是打造“学术泉州”的文化品牌。“泉州学”研究作为一门区域文化研究学科,有助于泉州文化研究的纵深和全面发展;有于地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实现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的社会功能;更有利于整体提高闽南文化的研究水平和层

    一、“泉州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在泉州进行考察活动,该项目协调员、总负责人迪安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代表考察队指出:泉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遗产,应当设立一个专门的学科“泉州学”来进行研究,正像研究“中国敦煌学”一样,使“泉州学”成为一个国际性项目。他还建议应建立某种国际性的科机构,组织世界各国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泉州社会科学界经多次酝酿讨论,一致为有必要成立专门机构。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1991年4月,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泉州学研究所同年11月8日,在泉州海交馆举行成立大会。但由于各种原因,人员一直未配备到位,经费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十几年来尚未充分地发挥作用。

  1996年5月8日,泉州师院成立泉州学研究所。1998年泉州师院泉州学研究所举行“海峡两岸泉州学研讨会”,出版《泉州学研究》第一辑;2006年在其成立十周年之际出版《泉州学研究》第二辑;1998年出版《泉州学研究》第三辑。期间,部分专家、学者也在自发地开展泉州学研究,如台湾学者李亦园的《“泉州学”的新视野》,就泉州宗教、海交、文学、教育、戏曲、方言、宗族、民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是“泉州学”研究的重要力作。

   2004年6月,市委宣传部向市委报告启用泉州学研究所并配足人员,请示市委编委重新明确泉州学研究所机构编制,得到市委高度重视。2004年12月,市编委作出批复,核定泉州学研究所事业编制7人,经费由市财政核拨,隶属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主要工作任务是:以弘扬“大泉州”文化为主旨,进行“泉州学”的研究,并为推动这一研究起组织、联络、协调、服务作用;汇总国内外“泉州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搜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牵头编撰、出版“泉州学”系列丛书和刊物。

 2005年2月,着手进行机构组建工作。如今,泉州学研究所已有在编人员6人,内设办公室、学术部2个室,正认真履行市委赋予的工作职责,扎实推进泉州学研究,通过举办学术活动,构建学术平台,参与课题研究,出版学术成果,加强学术交流等方式,为繁荣大泉州文化事业做着积极的贡献。

 泉州学研究所,作为福建省内九地(市)唯一一家以城市命名的在编地方学研究机构,其首创之功,对于今后省内及省外的相关地方学研究机构的硬件建设都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影响较为深远。

    二、地方学研究的硬件建设

   泉州学研究所自2005年初创立以来,开设“中国泉州学研究”网站,出版泉州学系列丛书,创办《闽南》杂志,筹备泉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等,不断推进泉州学研究,扩大泉州学的影响,这都得益于泉州学研究较好的硬件建设。主要有:

   (一)机构建设,是地方学研究的首要条件

 俗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地方学研究的“器”又是什么呢?又有哪些呢?笔者以为,地方学研究的“首器”建设,就是机构建设。在这方面,泉州学研究可谓教训深刻。早在1991年11月,泉州学研究所在泉州海交馆成立但由于种种原因,人员、经费一直未能落实到位,十几年来未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直到2004年6月,泉州研究所才重新明确机构编制,得以重新启。随后,各项研究工作才得以较好推进。在当前体制下,机构就意味着人员,意味着经费。泉州学研究所机构缺失13年,导致研究停滞不前,就是机构建设重要性的最好例证,也是一个惨痛教训。

   地方学研究是一项浩繁而又艰巨的文化系统工程其时间跨度之长、涉及面之广、研究领域之繁杂,需要几代学人持之以恒努力,才有可能得到逐步创立和发展,并最终走上可持续展的道路。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做保障,要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是不可想象的。而依靠所谓的研究会、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名目繁多的民间研究组织,实践证明,是很难持久长远的。因此,对于地方学研究而言,首要任务,就是机构建设。这是地方学研究硬件建设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这需要地方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学人扎实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共同参与和推动。

   (二)网站建设,是地方学研究展示推广的阵地

  网站,作为电子传媒的一个重要媒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长点。由此可知,网站对于展示和推广地方学研究成果是何其重要,又是何其便捷。2006年9月1日开通的“中国泉州学研究”网站,页面设置组织机构、学科建设、专题研究、比较研究、泉台缘、学术动态、学人风采、期刊通讯等12个一栏目。开通之初,网站收录近两百篇文章,涵盖经济、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人文等方方面面的研究成果,学术含量较高,多侧面、多学科、多领展示了二十多年来泉州学研究成果。“中国泉州学研究”网站自开通以来,在资料收集、宣传推广、组织联络等方面,发挥网站对内提供实时信息,对外联系协作的作用,成效明显,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展示推广研究成果,是地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大地方学研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通过研究成果的展示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地方学研究,让有兴趣的人共同参与地方学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建设和开通地方学研究网站,既是展示推广地方学研究成果的内在要求,也是地方学研究硬件建设中最为容易一个环节。

   (三)刊物建设,是地方学研究宣传传播的载体

  与网站相比,刊物作为纸质媒介,具有做深、做透、做细的优势。而且对于广大老年研究人员而言,尤其必不可缺。由泉州学研究所主办的《闽南》杂志于2007年10月创刊,辟有闽南文化生态、闽南名商、海峡、视野、文史、乡土、泉州学、艺坛名家、人物、乡音、编读桥等栏目。回顾《闽南》杂志创办以来的十几期,共发表了各类地方学研究文章二三十篇之多,这其中不乏名家大作,也不缺后起之秀。《闽南》杂志的办为“泉州学”研究成果的宣传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在办刊过程中,发现一批泉州学研究的爱好者,这对于学术传承也发挥了重要载体作用。此外,《闽南》杂志的创办,对于泉州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和成长也是很有必要的。可见,刊物建设,对于地方学研究而言,是利人也利己的一件好事。

  刊物,作为一种学术载体和学术平台,对于一个研究机构而言,是必不可缺的。没有一本刊物,对于地方学研究来说,也就没了自己“后花园”和“自留地”。从实践来看,那些没有刊物的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往往推后面世或“养在深闺人未识”孤芳自赏罢了不利于研究成果转化,也不利于人才成长。因此,从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的角度出发,拥有一本刊物,对于地方学研究机构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当前,国家对期刊管理是比较严格和慎重的,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事在人为。

  (四)学会建设,是地方学研究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

 虽然眼下很多地方的学会是虚有其表,实际上是一“空壳”但学会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地方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地方学研究等专门机构的研究,也不仅仅是少数专家学者的研究,而是全社会甚至海内外从事和热心地方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共同研究,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地方学研究,领域浩繁、内涵广博,亟需一大批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的积极参与,以及充足的研究资金保证。笔者以为,学会和研究机构,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学会建设,是推进地方学研究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

   就泉州学研究所筹备“泉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的实践来看,2007年3月26日召开的筹备成立泉州市闽南文研究会征求意见会和2010年1月29日召开的闽南文化研究暨成立泉州市闽南文化研究筹备工作座谈会,两次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重申并赞同成立泉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而且认为,成立泉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弘扬、发展、创新闽南文化,整合现有的研究力量,提升年轻一代研究闽南文化的水平,于推进与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相互交流、交往,有利于海内外热心和关注闽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相互联系、沟通,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泉州市闽南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升泉州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美誉度。这与“泉州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因此,学会建设,是地方学研究硬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学研究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小结

   地方学研究的硬件建设是一件知易行难的艰巨工作。不管是机构建设、网站建设、刊物建设还是学会建设,都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重视和经费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共同参与和持续推动。在各类地方学研究中,“泉州学”研究起步是较早的,成立机构也是较及时的当时“潮州学”创立之初,就曾到泉州学习取经,可由于种种原因泉州学研究所机构缺失13年如今的潮州学已隐在泉州学之上。可见,机构建设,对于地方学研究的关键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以为,在地方学研究的硬件建设中,应把机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没有机构谈研究,一切都是徒劳的。能列入党委、政府序列有编制、有经费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是最好的,其次是各类半官方性质的研究会、各类高校的研究中心,再次就是各种民间性质的研究组织。余下硬件建设中的网站建设、刊物建设、学会建设,相对而言都是比较容易达成的。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掀起地方文化研究热潮,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特色的地方学方兴未艾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若是研究带有盲目性、冲动性、功利性,而不注重研究的硬件建设,那么地方学研究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因此,扎实开展地方学研究的硬件建设,是地方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地方学研究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是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软件建设犹如人的“大脑”,硬件建设犹如人的“四肢”只有“大脑”、“四肢”相互协调,协作共进,才能推进地方学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地方文化与地方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8年11月。

 2.陈世兴等主编:《泉州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蔡耀平等主编:《学术泉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4.泉州学研究所:《泉州学研究所通讯》总第2期、第3期、第4期。

 

 作者:李元强,福建泉州学研究所

 来源《地方学与鄂尔多斯发展研讨会专辑》,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0年

  评论这张
 
阅读(153)| 评论(1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