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日志

 
 
关于我

蒙名道日那,汉意东方,又非常喜欢东方第一圣人老子的道学, 于是自称东方老道。姓名包海山,诗曰: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 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创建学科体系与促进“奇点”来临(13)  

2016-04-21 16:11:41|  分类: 比较研究与集成创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创建学科体系与促进奇点来临(13)            
                         第二节   创建学科体系与促进奇点来临
             
人类最终不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控制世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而遵循规律,回归自然,则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在自然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过程中,看到万物的力量,认识到人亦大,就会以人为本,企图控制世界;而一旦达到更高的层次,意识到作为万物本原的的巨大能量,意识到人法天地,道法自然,就会遵循规律,回归自然。这个转折点就是奇点,或者理解为失控即人类主观意志的控制欲和控制力的逐渐消失,回归人的自然天性。奇点是从企图征服自然转向理性回归自然,是从人想有为难有为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发展。

                   
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多次提到雷·库兹韦尔和凯文·凯利的观点。美国奇点大学校长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快,技术的力量也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同时,计算机智能应用也在逐渐拓宽。在未来几十年,基于信息的技术将会容纳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包含识别模式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人类大脑中的情感与道德。奇点将代表我们的生物思想与现存技术融合的顶点,它将导致人类超越自身的生物局限性,使我们将获得超越命运的力量。我们将充分理解人类的思想并极大限度地拓展思想的外延。人类智能中的非生物部分将无限超越生物智能部分,非生物智能部分将占主导地位(《奇点临近》12页)。雷·库兹韦尔预测,奇点将于2045年到来。30来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我们意识到了吗?
             
与上述基本原理相同,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认为:自然的野性是我们深刻认识活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从这些特殊的大系统中,我提取出一套适用于所有大型活系统的统一原则,称之为神律。这套神律是所有自我维持和自我完善系统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人类在创造复杂机械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归自然去寻求指引。因此自然绝不仅仅是一个储量丰富的生物基因库,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基因库,是一个创意工厂。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个最美妙的结局(《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67页)。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人类不再企图战胜和控制自然,而是顺应和回归自然,这就是全人类最终最美妙的命运和结局,也是人类不断发现、认识、转化和体现自然法则巨大能量的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凯文·凯利把数量庞大的发明创造统称为文化。他说:文化包括迄今为止所有被发明出来的科技和这些科技的产物,以及我们的集体思维产生的其他任何东西。当有人提及文化时,如果他所指的不仅是当地的民族文化,而且包含人类的整体文化,那么这个词汇所指的就非常贴近我一直在讨论的科技涵盖的广阔范围(《科技想要什么》12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源于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种定律的发现和应用。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认为,正如思维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及支配生命和自组织的定律一样,技术元素也必须服从思维、生命和自组织——包括人脑——的定律。技术元素包括人类发明所具有的繁殖动力,这种动力促进新工具的制作和新的科技发明,鼓励不同技术进行沟通以实现自我改进。这个系统开始具备某种自主性。我越深入了解科技发明的整个系统,就越意识到它的强大和自我繁殖能力。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同样,随着科技的物质面罩被揭开,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核也是观念和信息。生命和科技似乎都是以非物质的信息流为基础的(《科技想要什么》1116页)。

                   
如果我们把穿越时空、自成体系、自我繁殖的人类科学文化,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那么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认识和应用各种定律的个体生命,就是融入和支撑人类科学文化有机整体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活细胞。当文化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时,人的文化灵魂便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规律融为一体,具有了长久的生命活力。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者为友是可以理解的。
             
科学文化的创造和应用的整个系统和全过程,都是围绕定律形成和进行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就是发现、认识和应用各种定律的过程。一方面,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和事实,归纳和推理出定律和理论,包括在前人发现的定律和创造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认识新的定律和创造新的理论。另一方面,解释和演绎定律和理论,根据定律和理论来预见、推测事物和现象将会发生的新的变化。

                   
英国著名学者A.F.查尔默斯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谈到为什么世界应当遵循规律时认为:一旦在对物质系统的表征中使用诸如倾向、趋势、能动力量和能力这样的概念,那就可以把自然规律理解为是对倾向、趋势、能动力量或能力的表征。以这种方式解释规律,就不必再期望规律去描述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结果,因为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典型地都是一些倾向、趋势、能动力量或能力以某种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因与规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特殊事项所具有的能动力量和能力以及特殊事项相互作用的效力,迫使那些特殊事项按照规律活动。有规律的活动是由有效的因果作用引起的。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承认所有科学实践所隐含的意义,即自然是能动的。它阐明了什么使得系统按照规律活动,而且它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把规律与因果作用联系在一起(《科学究竟是什么》256258页)。
                    
从倾向、趋势、能动力量或能力以某种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来看,人类科学文化总量翻一番的时间,从几千年、几百年向几个月、几十天方向发展。恩格斯说:自然界用了亿万年的时间才产生了具有意识的生物,而现在这些具有意识的生物只用几千年的时间就能够有意识地组织共同的活动;不仅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行动,而且也意识到自己作为群众的行动,共同活动,一起去争取实现预定的共同目标(《马恩全集》三十九卷265页)。
                    
科学文化按几何级数发展,不仅得益于人类生物机能的进化,不仅得益于科学文化能够世代积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人类能够有意识地组织共同的活动,使形成科学文化的内在组织结构发生系统性变化。理解这一点,对于鄂尔多斯学系统化、整体性学科建设也非常重要。凯文·凯利认为:变化本身是可以结构化的。当多个复杂系统构建成一个特大系统的时候,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使系统产生变化的规则,自身也产生了变化。当科技被生物激活之后,我们就得到了能够适应、学习和进化的人工制品;而当我们的技术能够适应、学习和进化之后,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崭新的生物文明。工业时代的标志是机械设计能力的登峰造极;而新生物文明的标志则是使设计再次回归自然,将工程技术和不羁的自然融合在一起。在即将到来的新生物时代,所有我们所依赖和担心的事物,都将具有更多天生的属性,并使之接受它那不断进化、常变常新且不受我们掌控的进程安排(《失控》695697页)。
                   
对这种发展趋势,我们是可以理解和预见的。在存在资本关系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文化可以成为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生产力,而且将会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那么,当人类非生物智能自我繁殖的科学文化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人类生物智能创造的科学文化的时候,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以及整体现代政治经济学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资本关系的消失和人类劳动力的解放,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只能顺应这种发展规律来创建学科知识体系,促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奇点来临。
                  
据有关专家估算,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达到现在的两倍,增加的能源需求很可能由纳米级的太阳能、风能及地热能提供;而运算和通信的性价比将很可能以亿倍的系数增长,其他技术在性能和效率上也会大幅增长。也就是说,对于鄂尔多斯这样的所谓能源之都来说,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就将会使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会成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开始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我们创建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意义和价值,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也只能体现在这些服务社会现实和破解具体的发展难题方面。
            来源:《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包海山著,九州出版社,2015.5 
  评论这张
 
阅读(143)|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