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日志

 
 
关于我

蒙名道日那,汉意东方,又非常喜欢东方第一圣人老子的道学, 于是自称东方老道。姓名包海山,诗曰: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 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从“中国学”看高校学科生成机制  

2016-03-12 10:57:14|  分类: 中国地方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从“中国学”看高校学科生成机制

       ——外语学院范捷平教授做客青年教授联谊会Super-Seminar

       2014年11月4日浙江大学青年教授联谊会Super-Seminar系列讲座如期举行外语学院亚欧语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责任教授学校中国学项目负责人范捷平应邀主讲此次活动得到了本科生院教师教学发展办公室的大力支持来自各校区不同学院的青年教授和教师40余人出席了活动整个报告中,范教授激情洋溢妙语连珠,为与会老师带来题为“从‘中国学’看高校学科生成机制”的讲座
        范捷平教授是国内“本土中国学”这一概念的首创人, 2009年他创建了与世界一流名校合作的中国学(China Studies)硕士专业。从2010年首次招收12名中国学硕士生至今,范捷平教授领导的中国学硕士项目已招收179名高质量的中国学专业留学生,并已经有120多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获得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近些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并着力发展“中国学”,也随之引发了中国学学科属性、定位、目标、方法等多方面的争论。为此,结合浙大中国学这五年来的办学经历,范捷平教授对学科生成机制的角度,对国内中国学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范教授以一个生命,具象化以一棵树的形象来比喻学术生态,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专业,他谈到“中国学”创立之初遇到的不理解与不认同的阻碍,表达了对“中国学”终于跻身为这学术之树中一叶的欣慰,同时也毫不隐瞒地说出了对这一叶如今是否正在以正确方式生长的忧虑。
       从“中国学”的生成与初长为例,范教授接着就学科与专业的生成机制的普遍问题展开了论述。作为一个文科教授,他的谈话中却不乏以生命科学的理论结构问题的思路。通过对波兰免疫学家弗莱克的引用,谈到学科创新之初会遇到的“我们往往不能很快地一眼就看出新生事物的价值”的困境,范教授指出了“改变我们的思想,打碎我们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模式”,以此“了解新生事物”的必要。此外,他还着重指出了学科与专业创新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谈到了专业创新与基础研究两个语境下问题导向的地位。
        报告最后,范教授又将话题重新拉回了本土中国学生成背景的这一具体事例上来。范教授认为,“本土中国学”的产生是国家和时代的要求,是当代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要求,而传统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传播策略在理论上失之偏差,在实践上遭遇窘迫,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传播的新策略和新举措。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坚持以留学生为对象,以“当代中国导向”、“中国元素世界表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文化和国际比较相结合等做法,已经发展成为“本土中国学”的核心理念,这不仅发展壮大了学校的国际化规模与水平,而且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示范、有创新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报告最后,范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讨论交流,对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作了进一步解释。
      (文 李心驰 )
       转自浙江大学青年教授联谊会网
  评论这张
 
阅读(146)| 评论(1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