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日志

 
 
关于我

蒙名道日那,汉意东方,又非常喜欢东方第一圣人老子的道学, 于是自称东方老道。姓名包海山,诗曰: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 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融入世界的鄂尔多斯学研究(1)  

2014-06-08 18:43:00|  分类: 外地提交论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提交“走向世界的地方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

                    融入世界的鄂尔多斯学研究(1)
                                        包海山
           内容提要:各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相对固定的,而在地理位置上的各种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不仅在内部而且与外界也处于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流动状态;例如人的五官和手脚等各有各的位置,而血液和神经又是全身循环流通的系统人本身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体,不仅可以请进来、走出去,而且使不同地方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各种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也都逐渐融入全球一体化。与此相适应,就会形成融入世界的地方学研究。
           关 键 词:资本  智慧  鄂尔多斯学  融入世界  道法自然

          地方学研究也需要转型升级,不仅要立足地方,同时还要超越地方来研究地方,从而走向世界。泉州学研究者张明、李双幼在《再探“泉州学”》中认为:地方学是以特色、典型的地方文化为前提,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对该地方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囿于有限的学术视野,画地为牢,以至于有的本地学者气愤地说,我们只不过是井底之娃。“泉州学”的学科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底气解释这门学科,无人再往更深层次的研究推进一步。难道“泉州学”已经走到了回望的尽头?(《地方学研究信息》第13页)
          反思越是深刻,改变现状和前进的动力就会越强大。或许泉州学有如此的反思和认知,才会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走向世界的地方学”概念。当我收到泉州学研究所主题为“走向世界的地方学”学术研讨会预通知时,第一反应就觉得太好了,这是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说我们走向世界,那么世界也走向我们,是大家共同融入一个道法自然的大同世界。
          从地方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融入大同世界,就是立足当地,在全球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开放、流动的大环境、大格局中,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的知识体系。在劳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智慧是资本,资本是智慧,社会资本的高度集中与人类智慧的有效整合,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包括地方学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内在的人类科学文化,不仅可以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将会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而人类科学文化最终所转化和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
            一、融入世界,构建跨越时空的知识体系
         文化是人所创造出来,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及其自然法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而怎样认识和把握自然法则是认识论层次上的表现形式,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概念。说到底,不是人类想成为人类才出现了人类而是自然法则决定了必然会出现人类所谓“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出现了人类之后,自然法则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相对来说,自然界的时空物质和能量是无限的,而由此产生出来的人类的感觉和意识人类所能创造的文化以及整个“人化了的自然界”,都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文化是包括人的自身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人性化、意识化、信息化、智能化,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能够认识和把握其运行规律,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和创造文化。
         文化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思维有正确的部分,也有错误的部分;行为有遵循规律的部分,也有违背规律的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只是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形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进步,知识体系的构建,则是努力把正确的思维和遵循规律的行为加以概括和提炼。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而“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实现同已经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马恩选集》三卷455~456页)。
           那么,用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的自然界的必然性是什么?我们要实现的与其和谐一致的自然规律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要研究探讨的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构建达到学术层次的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地方学研究,不仅包括当地所形成和创造的科学文化,还包括当地应用和融汇的科学文化,而无论什么科学文化,在本质上所揭示和反映的是不受任何地域局限、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既不是仅仅发现了苹果掉地的现象,也不是创造了万有引力的定律本身,而是用含有物理量的数学公式揭示了一种定律,即任意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吸引力的定律
          对客观存在的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自然法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名称、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反映和揭示。例如,凯文·凯利认为:“技术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技术元素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技术都被人们忽略了,直到近代它才有了名字。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是什么,它做了什么,以及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技术元素》2页)。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马克思说:“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马恩全集》一卷6页)”。
         可见,不管称其为大道、真理、技术还是别的什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有可能意识到,在人类诞生之前、甚至先天地生的自然法则,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普遍存在,占有每个人,而每个人只有构成自己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而已。因此,地方学可以探寻客观存在的同样的法则来构建跨越时空的知识体系。如果说人类科学文化内在本质上是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客观规律所驱动的环绕全球的列车,那么各个地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就像列车经过的各个站点的标识不同,而站点的功能和列车运行的基本原理相同。在人类科学文化的知识链条中,达到学术层次的知识体系的地方学,就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打断的知识环节。
         古人云,求之其本,经旬必得,得其时则驾;求之其末劳而无功蓬累而行。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地方学研究不能求之其末,不能在万物的表现形式上拼拼凑凑,堆砌而成;而是求之其本,探寻万事万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必然规律。包括本原、规律、能量在内的自然法则,对任何人、任何地方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因此,以求之其本、探寻规律、道法自然为选择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2014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把“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确立为重点课题之一,包括“比较研究探规律”和“集成创新论资”两个部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们努力求之其、本探寻规律、道法自然,来构建跨越时空的知识体系的有益探索。
  评论这张
 
阅读(232)| 评论(1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