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探索本原
包海山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读】知道别人的人有智慧,自我了解的人很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自我战胜的人很强大。知足者富有,坚强践行者有志气。不失去他所遵循的自然法则的人能够长久,躯体死去而灵魂不亡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探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自身自然与宇宙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动和转化的产物。整个宇宙自然以及人的自身自然,都是由无形的信息形态的暗物质和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明物质组成的。在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动和转化中,由于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法则而与永恒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使认识和把握自然法则的能力和成果变成人的灵魂和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因而永存。故“道乃久”,“不失其所者久”;“没身不殆”,“死而不亡者寿”。
从生命科学和生命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是由物质结构的躯体和信息结构的灵魂组成的。躯体是载体,它会老化和消亡;灵魂是主体,它能传承和发展。如恩格斯所言:人的物质结构,“生就意味着死”,“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成分,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而人的信息结构,“还留下某种生命本原,或多或少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在人化世界里,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的东西,就是作为人的灵魂的文化。 当文化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时,人的文化灵魂便与永恒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具有了长久的生命活力。因此,在文化领域和灵魂层次,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者为友”。个体生命有个体生命的信息结构,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信息结构,浩瀚宇宙有浩翰宇宙的信息结构,因此,当它们以信息形态与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时,个体生命的信息结构便与自然法则一起得到永存,个体生命在信息结构领域里,可以跨越时空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未来探索者为友。作为一个自学者,在科学文化探索领域里,我的半辈子主要就是与老子、鲁迅、李白、杜甫、马克思、恩格斯等故人打了交道,所以我能够最真切地体会到,以信息形态跨越时空,开始自己的生命旅程,并与故人为友这一点。就我的“思维”和“存在”来说,虽然有形的躯体“存在”在非常狭小的地方日复一日地伏案而坐,但无形的信息“思维”却在无限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而且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文化是以信息形态形成和发展的。信息结构与物质结构具有可分离性。当某种以信息形态形成的文化,从母体即个体头脑这个信息化了的物质结构,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体传播出来时,就可以使这种信息结构穿越历史时空,在“社会公共大脑”里得到传承和发展,使个人思维变成社会意识。人根据自然法则创造文化,而根据自然法则所创造的文化,对下一代来说,不仅可以决定人的生活起点、成长条件和发展形式,而且还可以成为某种生命本原,通过完善人的自身自然,创造新的高质量的生命体。西方“智慧设计”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非常复杂,不可能通过进化发展而来,肯定还有一种更高的力量参与生命创造。我们认为,人类除了躯体的物质结构的缓慢进化之外,还有灵魂即头脑里的文化的信息结构按几何级数发展的迅速进化。在本质意义上,自然法则,作为“某种生命本原”,作为“智慧设计”内容,它参与生命创造。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从环境创造人的角度来看,从信息结构预先预定新的一代得到一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来看,每个时代社会“公共大脑”里形成和发展的信息结构总的能量,对每个新的个体生命来说,作为某种生命本原,都会形成某种“环境势”,产生特定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