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日志

 
 
关于我

蒙名道日那,汉意东方,又非常喜欢东方第一圣人老子的道学, 于是自称东方老道。姓名包海山,诗曰: 茫茫沧海望无边,飞入群山浪惊天。 奇思妙想动天地,容纳万象包海山。

地方学研究新方法——讲好鄂尔多斯神奇故事(1)  

2015-05-02 10:53:57|  分类: 鄂学研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地方学研究新方法
                  ——讲好鄂尔多斯神奇故事(1)
                                      包海山
           文化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所谓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达到学术层次的知识体系。立足当地、服务建设的地方学研究,一方面,既要注重地方特色,又要探索普遍规律,从而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既要提供高瞻远瞩的理论支撑,又要讲好通俗易懂的感人故事。
            恩格斯指出:“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可见,从研究普遍规律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每个地区的生活和存在的空间时间,归根到底是自然和历史,而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最终都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规律所支配,由此才能形成学科知识体系,这也是地方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内在灵魂;而把这种抽象的概念变成可触摸、能感知的文化资源,变成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就需要讲好生动、现象、神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
            理论研究需要仰望天空,讲好故事需要接地气,服务社会需要知行合一天地间。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以更开阔的视野编制旅游规划,打破就资源论资源的观念,推进自然、人文、社会、城市以及基础设施等多项资源开发,增强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进程,增强我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把鄂尔多斯的历史传说、文化传承、发展历程和游客的心理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讲好鄂尔多斯故事,让游客到鄂尔多斯听到没有听过的故事。
           一、神奇的鄂尔多斯大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之所以鄂尔多斯历代有“人杰”,是因为哺育我们的鄂尔多斯大地母亲有“地灵”。
           作为地球一角的鄂尔多斯,在漫长的45 亿年的地质年代中,曾经历过多次重大而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与海陆变迁。据有关资料,在地球刚诞生不久的太古代初期,即距今36 亿年前,鄂尔多斯是地史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即“鄂尔多斯古陆”。经元古代多次地壳运动,到古生代初期,即距今6 亿年前,鄂尔多斯古陆下沉,海水漫浸,形成了著名的“鄂尔多斯古海”。到古生代末叶,在海西造山运动的影响下,海水退出了鄂尔多斯,古陆再次隆起。经过中生代近2 亿年的稳定上升,特别是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雏形。到新生代渐新世晚期,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巨大影响,鄂尔多斯不断崛起,直到距今1 万年前,才形成了现代海拔多为1100 米至1500 米宏伟起伏的高原,其中西部桌子山主峰乌仁都西峰海拔高度2149米,最低处在东南部准格尔旗龙口镇,海拔仅为850米,绝对高差为1299米。
      鄂尔多斯的地质构造与海陆变迁,是由“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感叹自然法则的神奇而巨大能量,我曾写《神奇的鄂尔多斯》古老神奇的鄂尔多斯你沉沦崛起历经沧桑亿万年群山相连曾经是古陆之一你的身躯雄伟立地顶天;容纳百川曾经是汪洋大海你的胸怀博大浩瀚无边;黄河环绕如今是美丽草原,你的魅力无限震撼人间
      从现代自然环境来看,鄂尔多斯最显著的特征是三面环绕黄河即“母亲河”的一片大草原。在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融合是自然天成的。然而,作为自然生态系统,除了地表植被的草原和地表径流的黄河之外,其实鄂尔多斯上空还有无限好风光,地下也蕴藏着煤炭、天然气等丰富宝藏。因此,鄂尔多斯不仅是“母亲河”环绕的“草原明珠”,也是富有媒体、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的“能源之都”。
           古老而神奇的鄂尔多斯,是孕育生物生命的摇篮,蕴藏着生物的遗迹和生命的气息,是蕴藏能量资源的宝地。据国际石油网百科知识,我们可以大概了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形成过程: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全世界海洋海平面以下100米厚的水层中的浮游生物,其遗体一年便可产生600亿吨的有机碳,这些有机碳就是生成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原料”。海洋每年接受1604亿吨沉积物,特别是在河口区,每年带入海洋的泥沙比其他地区更多。这样,年复一年地把大量生物遗体一层一层掩埋起来。如果这个地区处在不断下沉之中,堆积的沉积物和掩埋的生物遗体便越来越厚。被埋藏的生物遗体与空气隔绝,处在缺氧的环境中,再加上厚厚岩层的压力、温度的升高和细菌的作用,便开始慢慢分解,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这些生物遗体就逐渐变成了分散的石油和天然气。正是鄂尔多斯古陆、古海、古陆再次隆起等地质运动,形成了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
           自然生态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来说,江河两岸有草原,草原怀中有江河,江河源头在草原,所谓“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例如长江黄河源区在青藏高原腹地,就是高寒草原系统;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母亲河的源头在草原。
           因为视角和标准不同,文化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草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而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工商文化等是以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文化或者说经营文化。相对来说,自然生态系统是永恒的,而生产生活方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传统的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牧业文化、现代工商业文化、高科技新兴产业文化等。草原上改变的是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变的是草原的自然功能和生态系统。
          在广义上,草原文化就是在草原上形成的文化以及有关草原的文化。一般认为,草原是指由草本植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草原一词中的“原”字,有高原、平原、原野以及辽阔之意,也有指草为“原生植被”之意。草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自然资源。世界上所有植被中最广的就是草原。草原面积仅次于森林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4%。草原生态系统是由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具有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基本功能。应该说,草原文化,是针对一种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的文化,它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是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地域文化。在中国,草原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在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中,草原文化是比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地域分布更广阔、生态功能更全面的文化。

           自古“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由海拔4200米高原汹涌而下,湍急奔腾、骜傲不驯地冲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大地,而遇到根基深、底层稳、形成年代久远的鄂尔多斯高原时,却像个温柔多情的草原女人,成“几”字形环绕着古老而神奇的鄂尔多斯,恋恋不舍地缓缓流过。于是这里的人们给她起了一个贴切的蒙古名字“哈屯高勒”,汉意为“夫人河”。

            对于黄河的形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育宁教授在《解读“大河套”》中认为,黄河发育发展的地质年代是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在第四纪前期的更新世时期,现河套区域周围都是湖泊。造山运动逐渐把这个区域抬起来,原来湖泊里的水流向周边,湖泊缩小后连在一起形成阶段性的河流,这是最早的一段黄河。一百万年前,由于河水的冲刷,把三门峡打开,河水向东而去,连接起下游的湖泊,通向海洋,这是黄河形成的第二段。到十几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的湖泊开始集中起来向东方的低处流。到了8万年前,青藏高原下来的水和河套以下的黄河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了黄河。也就是说,黄河分三段形成,首先是形成了河套这段黄河,呈大“几”字形的环绕鄂尔多斯的大河套是孕育黄河的摇篮。

           总之,无论是从草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黄河文化的角度来看,鄂尔多斯大地都是古老而神奇的。

  评论这张
 
阅读(163)| 评论(25)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